2012年9月19日 星期三

TVB再起之一哥回歸

話說劉德華與周潤發近期都會回到離開多年的小螢幕,再續與香港TVB的情誼。這件事跟科技創新有什麼關聯嗎?表面上沒有,但深究TVB的新東家是誰呢?就是台灣hTC的王雪紅。之前的文章有提到,apple的“生態系”,是apple制勝的關鍵之一,包含了對應到apple產品的音樂、軟體、電子書等網路服務建構而成。若hTC要建構自己的生態系,有什麼比影音娛樂更好的差異化門欄?尤其在三強調的“華語”市場,絕對是apple與samsung無法插足取代的優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媒體在各國都是敏感的產業,尤其是中國,更不可能放任外國收購、入股,甚至是合作都很難。媒體大亨梅鐸使盡力氣,也無法在中國插足媒體事業可見一般。
 
若hTC夠聰明,就要好好利用華仔、發哥到TVB拍連續劇的機會,獨家影音串流到hTC影音商城免費下載同步收看。接下來建議以台灣TVBS的平台,強勢製作更多數位內容,供日後將起的華流台風鋪路,畢竟有量才能匯聚成流,一但量多質精的華語數位內容成為hTC獨有的生態系,或是利用獨家影像解碼晶片的搭載,雖然恩佐以系統的各家手機與平板都可以付費下載同樣數位內容,但只有hTC獨享HD高畫質,也是可行之路,強勢獨有的生態系,必定能夠成為翻轉市場槓桿的支撐點。華語人口佔了全世界近1/4,這是現有的利基市場,只要能善用資源投其所好,必能落於不敗之地。

2012年6月15日 星期五

崛起與消逝:一百分的輸家 nokia

崛起與消逝
2011年7月商周刊出:「信評機構惠譽國際(Fitch Ratings)已把諾基亞的債務評級,從「BBB+」下調至「BBB-」,即尚差一級就與垃圾級別看齊。」當下,2012年6月15日的今天,nokia宣佈進行全球一萬名的裁員計畫;同時三大信評公司中,惠譽和標準普爾已將諾基亞的信評從投資級降為垃圾級,穆迪則將該公司降為接近垃圾級。

回想早期,從沒有手機,進入百家爭鳴,到nokia一統天下,如今nokia面臨傾覆,也不過短短十多年,nokia從最高峰2008年到2012年墜入谷底更只有四年,若說這是一個企業史,還不如說這是一個科技管理史,是一個商業發展史,是一個企業創新最完美的失敗案例。印象中商週當年的這個議題引起不少討論,畢竟這是一個最完美的失敗case study教案,如同旭日東昇的Apple照耀下,必定產生新的陰暗角落。商周的報導提到了幾個非常重要的觀點:nokia實際上投入非常鉅額的研發資金,其中舉出幾個真正領導世界科技趨勢的例子:
‧1990年底,董事長歐里拉(Jorma Olila就提出,行動電話就是把網路放在每個人口袋產品的概念。
‧1996年,諾基亞推出智慧型手機的概念機。比蘋果的iPhone早了超過十年。
‧2004年,諾基亞內部就開發出觸控技術;甚至是現在當紅的三D技術
‧2007年,諾基亞率先在全球推出行動網路個牌OVI,比蘋果的App Store早了一年。
‧2007年,諾基亞以八十一億美元收購美國地圖供應商Navtaq,因為諾基亞知道,未來的競爭在服務。

因此推估真正失敗的原因是“過度”追求速度化、規模畫,以及成本控制。諾基亞擁有最龐大的研發資源,但是這幾年卻沒能力化為戰場的武器。「他們總說,這市場太小,沒人要買,這花太多成本.....。」「他們殺掉了它!」在諾基亞工作八年,負責諾基亞早期智慧型手機N60系列行銷的前員工Ari Hakkarainen感嘆。同時報導中還取得第一手的說法談到科技產業的最痛,也是當前企業管理經理人在科技產業當中最大的問題:他關心value(價值),他關心figures(數字)他不關心產品。從案例中,可以發現太多經理人都已所以“數字管理”來做為公司治理或員工績效的惟一標準,顯而易見的負面案例即前不久爆發的麥當勞主要肉品供應商的“粉紅肉”事件,在名廚奧利佛率先揭露及輿論壓力下,最終麥當勞做出撤換供應商的決定。事件的關鍵點就在於肉商管理階層從報表數字中發現許多“低下品質的肉渣”的浪費,進而要求透過再處理程序後呈現粉紅色的肉渣融入一般漢堡肉中,當然,“不浪費”的結果帳面獲利數字立刻“漂亮”許多,但“產品”的誠信與品質卻掉入黑暗深淵。最終肉商丟掉了麥當勞這個超大客戶。其他的研究也顯示,過度集中數字管理會使員工趨向執行簡單、易有成效、快速回饋的工作,對於困難、有失敗風險、長期投資的部分則會能免則免。因此,在當時的nokia沒有人會願意去冒大風險,長期的將網路、觸控、後端服務整合,真正落實到品牌手機。「我們已經是世界第一,只要照著原來的方式推出更多更便宜的手機,銷售到更多的國家地區就好。」相信當時企業高層必定充斥著類似想法。

科技研發創新的成功卻因不願意冒險而失去機會,最終商周拋出一句:「是高效率的成本控制思維,殺死了諾基亞nokia該有的創新。」我想這句話不也正式台商最引以為傲的致勝利器?台灣科技大廠誰不是從強力控制成本著手,再以3%或5%的超低毛利率生存下去?當nokia的傾覆已經告訴我們:不敢冒風險就是最大的風險,台灣的科技產業是否還要死守Wintel死守Apple?或只看到利潤數字而看不到產品本身的價值?或許很多台灣代工廠老闆會說:這些品牌總需要有人代工吧!我想是的,但越南、緬甸,或是印度、巴基斯坦,更甚者諸多非洲國家有一天能夠以大陸在80年代的工資水準為基礎,用超低價吃下代工訂單時,台商又該如何自處?這些都是非常值得企業深思的課題。

2012年6月12日 星期二

新詩篇..創意與軟體 蘋果全球無敵

智慧手機終於有了智慧來與人類生活連結
這篇新聞報導當然可以看出記者對Apple的溢美之意,但就像詹姆斯卡麥隆在奧斯卡上高喊:I am king of the world,當下即在世界的頂端。在Apple發表i Os6與美洲獅(Mountain Lion)兩大作業系統的再進化版本之時,Apple的創新實力再次凌駕其他智慧型手機品牌,雖然不敢說凌駕全世界,但其對於消費者使用體驗、軟硬體結合、商業行銷,以及對於產品完美的執著,已經成為近代科技企業的典範,相信未來50到100年之間,Apple都是商管個案研究的熱門目標,台灣科技企業盲目追求硬體上規格的升級、軟體的升級、成本的降低,卻少去思考人內在心理價值的升級,是兩者最大的差異所在。大策略上,個人認為Apple思考的是自己在人類生活中角色的精進,其他品牌則追求在原有領域中的角色精進。

不管從好萊塢的科幻電影或未來場景的小說,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管道”連結更廣大的網絡,不管是一支手錶或一台終端機,當然這個有形的管道可以是一個“手持裝置”,透過它與有形無形的人際、事務、物品、服務、資訊網路產生Link,讓生活更輕鬆Easy。從目前公佈的軟體新增功能來看,Apple的智慧型手持裝置(應該不只是智慧手機了),融入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程度更深了,包含定位引導(全新地圖)、諮詢(多國語言Siri)、購物(預定與付款)等功能,真正成為一個“通訊”只是其中一個功能的智慧型手持裝置,就算你不想用智慧型手機,也該買一台來讓生活更Easy的狠角色。從iPod進入到iPhone,從手持裝置進入到手機,再從手機進入到手持裝置。其實從整體使用者操作手機的時間觀察來看,通話的時間並不是最主要的部份,更多時間在上網、打怪、臉書、推特、簡訊,甚至是開車騎車導航,Apple這次精準的瞄準這一個趨勢,從軟體層面就先預告了Apple成為未來“手持裝置”代名詞的企圖心,緊接著,就看iPhone的硬體,是否有讓人“震撼”的體驗了。

Apple在軟體的出招獲得一片讚嘆,這種巨大的壓力想必讓Google面臨重大抉擇,個人認為最終Google必須在新進門的Motorola身上複製Apple的軟硬合一策略,進入所謂全程體驗負責的企業模式,但也會成為Android陣營崩壞的最後一擊。目前從品牌、企業、市佔、技術方面來看,受害最大的想必是htc的智慧型手機,在市佔率不足的情況下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還是被迫倒向微軟陣營?想必是對王董非常緊迫的存續問題。

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自我認同與組織認同

王室的興衰取決於人民對王室的認同度
近期讀到了一篇論文談到一個大家早知也認同的現象,但實際上卻不知從何而來,學理依據為何。例如前一陣子的新聞:六輕工安頻發意外,台塑集團內部士氣低落。why?雲林麥寮的廠區發生事故,為什麼連帶造成台北的集團員工受到影響?甚至員工彼此也不相識,也少有業務往來,唯一相同的就是同一個企業,但這樣同一個組織的作用力,究竟是影響在何種層面,又是如何作用?是真的有影響還是新聞亂報?某一方面來說我們潛意識都認同新聞的說法是對的,但又說不出所以然。這篇論文剛好就是詮釋這個現象:Organizational Images and Member Identification,剛好因為讀了Dutton與Duckrich兩位作者的另一篇文章:Keeping an eye on the mirror:Image and Identity in Organizational Adaption. 因此多讀了這篇,整體來說是一整個的概念延續。整個來看,Keeping...篇由實務案例的Case Study開始,探討組織、組織成員、外部環境三個元素之間的互動,組織在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因為內部員工感受到外部訊息的反射,而產思考與行動的改變,進而使組織改變。其中一個重點是:組織成員必定會受到組織形象的影響,不管是好的或壞的。這個概念就延續到下一篇Organizational...。實際上建議同時一起讀會更能了解作者要說明的重點,並且實際應用的面向,藉由案例、模式、模型,到推論,非常完整的研究過程。

前面提到的觀點,論文主要的解釋是:個人若對組織高度認同,則會讓組織形象取代自我形象,尤其是組織形象具有特殊識別及提升個人價值特性。意思是「我」的形象會弱化,「台塑人」的形象會強化,所以當“台塑”這個形象受到打擊時,就如同個人受到打擊,因此會產生士氣低落現象。這觀念反面也解釋同一組織為何有人卻不會感受到低落,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組織認同度很低”。另一個我想談的案例就是「王品集團」,藉由高度信任、利潤分享、積極內規來塑造強勢的企業文化,從篇論文的觀點來看,王品的企業文化就是要打造極強的組織認同度,目的是為了引發更高層的“組織公民”行為,由治理、管理,進化到自理,有點無為而治的味道,連鎖企業集團大到一個規模後,已經超過創業者“人治”的極限,如何讓組織基業長青,必須思考讓每個人都可以自我管理。


以前總認為企業形象廣告是拍給外部利害關係人看的,用意是塑造出優質形象,投射在選擇企業產品服務時的潛意識價值判斷,但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就是組織內部成員會藉由外部反射,接收到外部輿論隊組織的意見與評論,進而產生新的組織內部反應。組織對外部進行形象建構的同時,也間接重新凝聚組織內部的認同感,增加組織內公民行為與合作行為,但文章中也談到,高度認同感的組織有粗暴對待下屬的現象,讓人聯想到軍隊或 軍校等組織,早期幾乎都有“內規”的現象,看來這幾乎是普世相同的一種現象。

2012年5月22日 星期二

“摩托車”終於正式駛入了google家門

貳樓,近期台北“早午餐”風潮領頭羊,也是種差異化
今天最大的消息應該就是google成為了一家“硬件”公司,也就是終於完成併購Motorola的所有程序,這輛“摩托車”終於入了google的家門。不管從市場競爭與企業經營層面,google都沒有理由“不”獨厚Motorola,尤其google是股票上市公司,大小股東們會放棄google股價漲幅直追Apple(股價)的夢想嗎?這樣一個期待必須來自新的成長動能,也就是google必須成為橫跨軟硬體的新霸主。現實就是:霸王床邊豈容他人酣睡?因此對其他Android陣營的手持裝置開發商來說,雖然不是現在,但總有一天要面對google球員兼裁判,甚至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問題。

可以共苦不能同甘是人之常情。未來同一個Android版本,若Motorola整合應用得好,必定會被說暗助留一手;若整合得爛,又會被說同一家人卻沒糖吃。不管google如何保證不會有獨厚現象,但這已經不是“合約”問題,而是Samsung與htc等企業實際感受的問題,而這些大企業會等“發現”不公平競爭的那一天,才考慮分手嗎?當然是不會,誠如我上篇文章於google要併Motorola消息發布的那一天起,Android聯盟就已經開始崩裂了。但從google角度來看,這也是不得不的一著棋,首先是網路虛擬世界擴張到了一個界線,要找出新的成長動能不容易,必須思考進入實體世界的可能,而手持裝置如智慧手機是首選。再來隨著無線上網成為標準,移動式上網終端媒介,就像是商品通路渠道,佔了“供應商”生死的關鍵位置,例如Apple封殺Flash的事件,必定讓google心生警惕,因此必須擁有“自控“的網路服務體驗硬件,才能保證降低被封殺的風險。最後,google下一個發展重點:雲端產業,講究的就是天上雲與地上機的無縫整合,邁向Apple所謂的全程體驗負責的概念,若沒有自己的硬件,很難去指導與干涉其他開發商如何達成google的理想。從這三點來看,google推出自有手機是必然的策略。

這個影響最大的當然就是Samsung與htc,若htc想得更深遠一點,早應該聯合中國開發下一代的手持裝置作業系統,學西方一流企業玩“標準與規格”,不再花錢變身成西方標準去打西方市場,去跟西方原生企業競爭,甚至硬著頭皮去跟專利擁有者作戰,從最近的專利戰與卡關事件,我想王董事長應該有很深的感觸。

2012年5月21日 星期一

htc的下一步? 從王董事長的新書導讀來看

今早聽廣播介紹聯經出版的王雪紅新書,主持人談到:只要htc成為華人的iphone就必定不會輸,作者來賓則更強調,只要htc「華雲」完成就贏了。正面來看:這表示htc還有極大的發展潛能,但反面來看,htc在回不去美國之後,也只剩這條路。主持人與作者皆同意,這也是她在關鍵時刻沒有辦法再保持沉默的原因,因為一但兩岸關係生變,htc精心佈局的三足鼎立就會成泡影。當然,要立於不敗之境,還必須反求本身的產品力。
人對於定義生活的需求有賴科技達成

在後PC時代,看來大家從賈伯斯身上學到的真理就是:「賣出去的產品包含了全部的體驗」、「科技必定是用來服務人的。」了解人的需要,整合科技來滿足這些需求,並從「服務」中獲利,而不再只是賣規格與硬體,看得見的都會被比較、被淘汰,但貼心的服務永遠都會存在。華雲的大餅當然大家都在搶,但htc佔據了華人手持裝置第一品牌的關鍵位置,從雲端“落地”必定是需要這樣一個介面,而排除政治因素,從產業成熟度來看,華人世界要出現第二家htc的可能性不高,反觀,雲端則仍屬於初期發展,整合自有專屬的雲則非難事,何況王董事長已經佔了“內容”先機。

雖然從前述文章中對於htc與apple的比較,呈現出htc仍不夠貼近使用者觀點,但大戰略的方向是對的,落實到戰術層面,則需要更好的研究團隊,能真正以“人”為思考核心,走出與眾不同的道路。個人建議第一步就找出華人在生活、溝通、娛樂、傳遞、分享上的特有行為,定義這些亟待被滿足的需求,再精心以科技呈現出最簡單的方式滿足它,從核心建立出區隔差異化的可能。

綜觀目前風險最大的關鍵仍在於中國官方的立場,有沒有可能特許htc進入媒體禁地,還有待觀察,但可以想見的事htc必定會付出某種“自由”代價,讓中國官方安心,好事者必定會準備好髒水,但王董事長作為上萬個家庭的依靠,想必也有心理準備,只能說期待htc能真正帶領htc走出華人的第一品牌。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三星會成為新的資通霸主嗎?

三星的智慧電視搶在iTV之前發表,挾語音與體感控制及網路連接,打造新穎體驗,同時三星在iPhone5之前發表GALAXY III,而數據顯示三星已成為智慧手機銷量全球第一。豐功偉業呈在眼前,那三星會成為新的資通產品霸主嗎?從產品科技定位與創新能力上判斷,我認為三星要成為如蘋果般的創新火車頭,還有段距離。

福隆 夏夜晚風
回顧蘋果iPhone各代的設計,科技絕對是一個重要關鍵,但這個角色總是隱藏在“價值服務”的後面,也就是蘋果避免強調多了什麼功能或規格,而是把重點放在生活中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例如觸控:他不說我有觸控“功能”,而是用手指頭輕鬆點擊、拖曳、縮放、滑動,搞定手機裡所有大小功能,連接起新的生活快適感,符合蘋果輕鬆、自由、隨心所欲的品牌訴求,就像賈伯斯說的,複雜的極致就是簡單,從觸控開始,蘋果也確實做到這點。
而後,雙鏡頭是我觸動比較深的一次記憶。說實在,雙鏡頭並不是蘋果率先用在手機的設計,而是Nokia,但當時受到頻寬限制而使得影像電話使用困難,因此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自拍”功能上。 而後iPhone推出說鏡頭時,想當然受到了嘲諷,但蘋果每一部的電視廣告,不管是訴求親子間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或是感動時刻的熱淚盈框,配合著當時建置完成的3G系統,流動在世界之間,尤其我第一次了解到,聾啞人士也有使用手機即時聯繫與傳遞情感的需要與權利,而蘋果想到這點並把它投射出一種人道關懷的價值,只看到廣告中雙方透過雙鏡頭以手語溝通,那種無聲勝有聲的訊息流動,彷彿訴說這隻手機具有的是“深層情感交流”功能,而不是雙鏡頭這科技規格。最後,當然是Siri語音助理,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想像空間與更寬闊的科技服務體驗。回溯語音功能發展,10年前即有語音辨識輸入軟體,IBM甚至一度當做重點發展對象,推出一個叫VIA VOICE的軟體,把說出口的話自動轉換成文字,記錄在軟體內。但有誰想到把科技功能轉變為科技服務?一個只能把問題寫下來,另一個卻可以告訴你答案,價值雲泥之別。光只是把簡訊唸出來或語音輸入簡訊,這個非常簡單的語音技術,卻從沒被其他手機大廠重視過,實在不可思議。除了開車、運動、低照度及其他不方便離開視線的族群外,當然,盲人也是最大的受益者。

三星新推出的商品多半還是強調具有的優勢功能,至於“它”在未來生活扮演的“角色”,提供無可取代的“價值”部分,則沒有明確的想法與理念。細觀三星Smart TV的廣告,仍脫離不了電視傳統的角色,看電視與被電視看,體感加上語音加上網路加上超高解析度等於智慧?這種沒有目的與理念加法式的匯流,或許也是一種創新,但缺少感動人心的力量,同時趨往膨脹與複雜的面向,掉入科技之功能越多越好的古老陷阱之中。GALAXY III除了語音助理、雙鏡頭之外,無線資料傳輸是其一大特色,但若將來“雲”花朵朵,這種封閉體系的分享傳輸功能,是不是一種優勢很難說。投資大師羅傑斯說:我沒看過跟隨而獲致成功的。到目前為止,三星的把戲7成都是學蘋果的,但底什麼是三星自己獨創的角色、原創的科技服務、無可取代的價值目前並沒有很顯著,這也是我認為三星離霸主之位還有段距離的主要原因。

2012年4月26日 星期四

htc數位匯流 衝向何處

宜蘭 天池
4月27日新聞,台灣TVBS將於今(27)日召開董事會,內定前台灣大哥大總經理張孝威將出任董事長,成為科技業者接掌國內電視媒體董座首例,也意味著台灣TVB大股東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的數位匯流布局開始啟動。

王董事長當年入主TVB應該也是要佈局這一點,兩岸三地華文圈的影像內容製造者,我大膽猜測,改朝換代之後,TVBS應該會開始加強在偶像劇、一般戲劇、音樂劇,甚至是微電影上的投資與製播,尤其是TVBS是少數本業大賺錢的業者,有本錢大量製造流行的、軟性的、輕鬆的流動影像,為將來讓這些數位內容“上雲”作準備,同時這些內容也比較沒有爭議性,可在兩岸三地流通。當然上雲是為了再“下機”!意思是直接連接到htc的手機做無縫連結!如同蘋果與數位音樂的雲端服務策略。當年賈伯斯發佈iTunes時也是罵聲質疑聲不斷,如今被譽為改變流行音樂規則的曠世之作。當前影像有受到網路盜版、分享之侵襲,獲利空間大減,如何讓影像如同iTunes般無縫整合到手持裝置,方便、快速、低價的享受,目前來看還是一個“無主”地帶。

長遠來看,如果htc的影像雲平台之勢大成,則三立、八大的偶像劇也可上htc的雲,央視、湖南衛視也可上,美國福斯、CNN又why not,真正一支手機看遍全世界節目。雖然三星可能立刻把韓國電視台買下來,但韓文怎能跟華語收視人口相比,除兩岸三地外,東南亞、北美、澳紐等地,都有大批華文族群,立足在“華語”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利基點,是蘋果與三星力量如何強大也改變不了的事實。有了平台,再考慮收費機制是否與蘋果與美國唱片業相似,或計次、吃到飽均可,但影像更可以插播商業廣告,有更強的income base!想像一下:美國加州華人社區的青少年,想要收看今晚台灣首播的偶像劇,不用再辛苦等別人上傳到youtube或祈禱當地有線系統業者良心發現,只要她有htc手機或平板電腦,直接連到htc娛樂雲即時串流收看即可,就像在家看電視一樣,明天上課時又可以跟姐妹淘八卦男主角有多帥,真好。同一時間,吉隆坡的華人家庭晚餐聚會,除了餐桌上杯觥交錯,飯後也期待大家一起欣賞一部家庭電影,享受娛樂閒情,之前不但當地難找華語電影DVD、BD,而且都要等電影下檔非常久之後,感覺熱潮都過了。現在只要有htc平板電腦上網連到htc娛樂雲,即可即時計次收看台灣也剛上影的熱門華語電影,並透過HDMI高畫質輸出到客廳中的超大平面電視,與環繞音響,享受頂級娛樂天倫情。

直覺上過往htc併入S3的這步棋,應該會在“影像”這個議題上有所發揮,從科技功能上來看,不管是串流影像解碼、HD畫質處理上,都必須仰賴硬體晶片功能,同時擁有自己的晶片設計團隊,也有利在部份硬體打造差異化,甚至於“鎖機”來應對收費機制與打造專屬影像平台,從內部核心形成使用上與體驗上的差異性,達到“部分”的全程負責概念。這一著棋看來下得深,頗有圍棋的圍合之勢,希望能最後呈現出精采的價值體驗。

2012年4月24日 星期二

htc的影像謀略...回顧2011的想法

今天上網找資料,突然看見李仁芳教授在40期創新發現誌的舊文章,其中:「目前看起來,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已預見趨勢,作好布局,投資電影、電視台,為取得好的內容預作準備。」突然有驚嚇的感覺,不敢說英雄所見略同,因為等級差太遠,總之,在2012第一季htc營業收入大減7成(去年同一時期相比)之後,能真的在影音部份,創造全新的使用者價值。尋賈伯斯的足跡,先找到使用者價值,再運用科技技術與企業策略完成它,打造“服務”垂直整合體系。以下是我在udn blog寫的文章,時間是11年7月7日。

 ******當時的標題是:雪紅姊,妳在做啥?******
今天收到一則財經消息,宏達電收購威盛子公司的繪圖晶片廠S3,由於老闆都是雪紅姊,加上金額不小,大部分投資機 構的說法都是內部交易,用宏達電錢來救威盛,因此紛紛大砍宏達電。個人姑且不論花大錢買虧損公司的財務部分是否合理,就策略佈局層面,來說明個人看法:每 個都知道蘋果會有今日成功,是因為iTunes佈局的巧妙,到現今app威力形成差異競爭優勢,同樣賣手機,apple賣給你超乎你想像的可能性。但 htc的差異化在哪?從傳輸、操作、外型到作業系統,htc能自主形成優勢競爭的地方很少,也成為創新的阻礙。

今年開始,雪紅姊先是入股香港TVB也當然成為台灣TVBS的資方,成為台港媒體大亨,現在又併購繪圖晶片大廠S3,整個來看意欲為何?個人認為就是“影像”的競爭優勢!近日有htc手機美國市佔率甚至略高iphone的報導,不管是降價促銷還是機海戰術,htc已經形成夠大的support base這是不爭事實,大到可以玩起類似apple封閉格式的資格,現在只差創造出夠強“內容”來納入這種格式之中,而音樂已經有iTunes、軟體也有 app store及andriod兩強,還有一個目前沒有king的領域就是“影像”!

假設htc手機搭載S3特殊晶片,可以在htx(假設的)網站免費即時以HD畫質收看TVB、TVBS各類節目(有廣告的),或付費秒殺下載HD電影影 片,相信可以先打遍華人市場,只要再跟美國媒體集團簽約授權,取得FOX、CBS、CNN等內容,甚至NHK與BBC等,一隻手機看遍全世界電視,而媒體也可以再收一次手持裝置的廣告上架費,這殺手強不強?要達成快狠準的影像服務,其關鍵在於影像的編碼CODING與解碼DECODING,讓HD如此龐大 的資料量能變成現有無線頻寬下快速傳輸,並且處理後無lag顯示在手持裝置上。編碼沒有問題,因為在基地伺服器有非常大的運算資源來進行,重要的是如何在 受限制的手持裝置上完成即時的串流解碼!對傳統PC顯示架構略有瞭解的人都知道,要達到絕佳精緻顯示,強大的顯示卡晶片能力佔了絕對關鍵的位置!因此要成 為影像的King,手機內部的顯示晶片絕對是關鍵中的關鍵!就像iPhone、iPad綁定音樂與軟體服務,將來htc也可能晶片技術綁定影像雲端服務, 利用特殊編碼格式的電影、電視、戲劇雲端影像庫,配合全面搭載S3顯示晶片的htc手持裝置,達到完整體驗影像服務的新世界。

當然戰鬥力更強的影像晶片公司很多,為什麼是自己人的S3?
個人認為S3在威盛底下很久了,能做不能做雪紅姊掌握度很高,與其冒險買下其他公司,再花時間進行人事調整、組織再造、業務轉換,還不如收編這個即戰力, 當然同時也是對威盛的資金挹注,可以讓VIA對從過往CISC技術基礎,展開RISC架構的新一代處理器研發工作!從處理器、顯示晶片的全面啟動,師法 apple與三星的核心元件整合,到外部數位內容的掌握,雪紅姊的佈局策略看起來應該相當完整了,至於最後一塊拼圖,手機作業系統,短期內應該會繼續沿用 andriod,以共享google資源。未來,就期待雪紅牌的綜效大爆發吧! 

*********END**********

2012/4/24續補充
現在htc應該只剩一塊拼圖,也是最複雜的一塊:土豆網。在合併優酷後土豆網已經成為中國網路視頻之霸,但受限中國媒體業堅拒外資染指的封閉環境,雪紅姊在不入資成為大股東的狀況下要綁住土豆網,應該是會有非常大的風險在於不保證合作年限。但如果能取得獨家合作,在htc手機上能以HD畫質收看所有土豆網的雲端影像資料,原創網路微電影、偶像劇、熱門電影,不管是計次收費或穿插商業廣告,應該是非常具有爆發力的商業模式,或挾大陸市場以令美國八大影業,都是可能的事。若此看來,雪紅姊2012選前的慷慨“發言”是否有留個梗給中共高層,但就看後續發展了。華語是世界上最多人用的語言,只要htc能守住華人手持裝置的隨選影像收視市場需求,就能立於不敗之地,以鼎立之姿,談笑三國看風雲變化。

2012年4月19日 星期四

跨領域的創新,舊元素新連結

「TCL與宜家達成合作」是一個新聞標題,出自PR Newswire美通社4/19的全球公關稿,由於是陸商的新聞,在台灣照舊波瀾不興。但我除了嘆口氣之外,也多了驚訝於中國企業的靈活度與創新度越來越高。一個家電業、一個是家居業,看似平行卻也一拍即合,拉高層次,可以看出兩家企業主要核心都在於“提供生活型態方案”,只是從不同角度切入。常去逛IKEA的人都知道,IKEA跟其他傢俱店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運用模擬屋的方式,提供消費者完整的生活型態方案,而傳統家具店只是賣單一的傢俱。消費者在模擬屋中可以感覺到每一個物品在空間中的價值,並透由型態的認可進而達到產品的認可與消費,是一種體驗式行銷與感覺消費,個人就是常常去逛IKEA明明沒缺什麼卻還是買了一堆東西回家,只因感覺對了或想像物品將帶來的生活價值。而傳統傢俱店缺乏提案的能力,只能利用大量陳列與價格差異,得到缺什麼買什麼或低價的鎖定式消費。而在IKEA賣場裡因應生活空間的營造,必定會出現不少生活家電產品,我從來不知道為什麼沒有台灣的家電品牌業者願意好好利用這個展示的機會,用品牌行銷的概念包下IKEA的家電需求,不在這裡Branding那要在哪裡?

IKEA簡潔的北歐設計風格加上負擔得起的價格,在台灣一直是白領與小資的愛牌,進台灣的時間也比進大陸早很多,照理說台灣業者應該更有機會跨界合作創造品牌的效益,但很顯然國內業者並沒有這麼做,或許有業者試過我不知道,但至少陸商成功了,成功的讓IKEA願意合作,成功的將舊資源產生新連結創新,試想,若全世界的IKEA展館內都用TCL的家電來搭配,那品牌效益會有多大?我若是品牌商,就定期將所有新產品免費送給IKEA搭配展示,絕對比陳列在通路的品牌營造效果強。

我所觀察到台灣的許多品牌企業,仍相當的集中認為品牌是靜態的,亦即所謂Brand,而不知品牌應該是動態Branding。設計漂亮的品牌logo,印在包裝盒與DM上,加上做個漂亮網站,就是有品牌了!logo缺乏持續的曝光、露出,網站一陳不變資訊落後,包裝盒內裝的產品與外觀形象格格不入,或沒有定期更新設計,卻還認為品牌原來不過如此,殊不知靜態的死品牌,只是在產品上多個圖案的陌生人,完全產生不了任何效益。

品牌操作的手法很多,從企業面、產品面、價格面、市場溝通面等,從IKEA與TCL的異業結盟之中,可以看出陸商對品牌的操作越來越靈活,從之前只想併購品牌,結果只買到空殼。但現在可以共同合作互取所需,讓舊元素產生新連結價值,不得不驚訝於對岸真實上演跳躍式的品牌進化史。

2012年4月13日 星期五

美麗與哀愁:htc與Apple

峇里島已經是一種生活型態代表‧蜜月於烏魯瓦圖
宏達電htc早在我約10年前退伍時已經是手機代工產業赫赫有名的狠腳色,尤其是看準Nokia與Motorola在智慧型手機佈局的空檔,大膽投入所有的資源替歐美通訊品牌進行smart phone的OEM、ODM服務,也許是蜀中無大將,也許是匠心獨具,2000年後宏達電確實在台灣科技業界不可一世,但就像台灣大部分的科技產業,代工換取的微薄利益早已無法滿足追求卓業的企圖心,運用併購多普達等方式,一時之間品牌奮起,初期也確實創造了亮眼成績,橫掃歐洲與北美市場,htc成為台灣照亮全世界的耀眼光芒。

利厚者必引眾食之,自古皆然。除了原本的老大哥之外,Blackberry的商務族群,三星的快速設計,也陸續投入個人通訊市場。由後往前看,造成整個手機產業殺傷力最大的當然是蘋果公司執行長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一手主導的iPhone,當然成王敗寇,有更多商管專業人士能於蘋果市值超過6千億美金的今天深入精闢分析iPhone大行其道的原因,同一時間htc黯然公佈財報,獲利率於去年同一時間下滑7成。成敗論英雄,從個案研究出企業經營策略差別可能造成的影響,聚焦從商品企劃、科技管理、品牌層面看Apple的勝,對照出htc的敗,則是一個新鮮的嘗試。

販賣峇里島這個品牌與對生活型態的認同
首先從商品企劃層面來看,不諱言htc代工經驗豐富,他們很會做“智慧手機”,不管是外型設計、功能技術、成本控管、生產效率都是第一流的,但這樣的一個過往非常成功的經驗,在面對現代跳躍式競爭時,卻成為最大的危險,尤其進入品牌之後,不會再有誰會告訴你該怎麼做,以及要做或不做,因此過往的成功就成為祝福與枷鎖。只要想著做手機,一開始的新產品企劃時,觸控螢幕會出現在候選名單內嗎?不會的,名單內只有更快的處裡器、更大的記憶體、更強效的電池、更好的螢幕等,鍵盤更不用去多想,這些既有元件組裝出來的新手機,可以說是「舊的新科技手機」。反之,蘋果正因為是沒經驗,反而用更開放的心態看“個人手持裝置”這件事,只是要有通訊功能。從一開始企畫定位就成為結果,產品本身最大最顯著的差異就是iPhone選擇了觸控螢幕取代鍵盤,徹底顛覆了對手機的想像,打破手機既有的範疇,也利用這個產品層面根本的差異化,成功達到市場先佔優勢。觸控螢幕是早有的舊科技,卻因為新的連結應用而新生,正是所謂「新的舊科技手機」。雖然htc緊接著跟隨推出觸控機,但iPhone早已成為觸控創新的代名詞。簡單對比就是:
  • 做智慧型手機 VS 做個人手持裝置
  • 從手機開始想 VS 從人開始想
  • 先想好手機的價值 VS 先想好人的價值
  • Case Study:iPhone率先獨家採用觸控螢幕,完全捨棄鍵盤。在操作上定義出滑動、縮放、拖曳、點擊等模式,尤以前兩項突破滑鼠使用概念,卻與人的邏輯經驗相符合,塑造直覺使用者經驗,從幼兒幾乎不用學習即可操作觸控螢幕裝置的報告即可確認,此一科技模式的優勢性。
有形的終究消失,無形的才能久傳
科技管理層面來看差異,一句話來說htc與Apple就是:「科技人與人科技。」可以從下述幾的層面來看其中的分別。對htc來說,科技是規格與功能的差異,是處裡器的工作時脈、螢幕解析與亮度、電池續航力、相機畫素的提升,是區隔高中低階手機的分水嶺,因此科技占據詮釋htc手機靈魂的主導地位。而對Apple來說,科技是支持“快適”使用者體驗的基石,是讓人覺得流暢、讓人覺得有趣、讓人覺得方便的那雙看不見的手,是判斷手機使用感覺好壞的關鍵,是下一次是否還會回購的原因,讓科技變成無微不至的悉心服務者。科技人擅長把科技密度增長變成首要追求的目標,追求科技的外在表現,速度、大小、效率是判斷是非唯一依據;人科技聚焦探究科技對人在生理與心理核心需求滿足的可能,講究科技的內涵層次,使用者經驗是永遠的標竿。簡單對比就是:
  • 重視科技本身表現 VS 追求人的科技體驗
  • 讓產品的高級規格成為優勢 VS 讓人在使用後的感動成為優勢
  • 科技是主角,人來使用高科技 VS 人是主角,科技來服務人
  • Case Study:iPhone從來都不是科技規格上的領導者,卻是服務體驗的領導者。包含與iTunes、App Store的雲端虛實整合,雙鏡頭設計述求遠端視訊的親情傳遞及聾啞人士手語溝通的可能性,而「Siri」打造出強大的語音助理服務,超越舊有對“語音控制”與“語音輸入”的想像,確立什麼是“科技功能”什麼是“科技服務”之別的Apple風格。
那台灣這個品牌到底代表什麼?
最後來談品牌層面,對於消費性產品與品牌來說:「產品塑造品牌,品牌論述產品」,同為表裡。以廣告與產品策略來看,htc的廣告大部分時間是在“賣產品”,是對新手機消費的提案,重點包含功能、規格、效能特點、價格等產品資訊,消費者接收到的是品牌新手機的訊息。Apple則喜歡在廣告中“賣風格”,進行生活型態的提案,強調生活、方便、分享、歡樂等人性價值,觀眾留下的是品牌價值的印象。品牌值基於產品層面的好處在於風險低,以及容易操作辨識,但也是最容易被“比較”淘汰的面向,或許也是htc必須以“機海”戰術撐住場面的原因,間接造成消費者對每款手機的印象低落。品牌企圖塑造一種風格好處是風格不會淘汰,但若產品力不夠強就會變成金玉其外的空殼,同時這種風格就變成是品牌長期的承諾,這些Apple都做到了。從之前經典廣告利用兩個不同的人來代表Apple與Microsoft,除了有趣的對白,更刻意從輕鬆與拘謹的衣著髮型上形成區別,風格就一直是Apple念茲在茲的重點,從精緻包裝、產品美型、以人為核心的科技、巧妙演譯風格廣告、優秀獨特服務人員,到時尚設計的直營專賣店,全都維持了完整而一貫的image,這種品牌的風格就是消費者感受到的承諾,而在htc上看不到這種承諾。簡單對比就是:
  • 賣手機的品牌 VS 賣風格的品牌
  • 提供新手機消費方案 VS 提供新生活型態方案
  • 手機保固 VS 品牌承諾
  • Case Study:htc手機汰換速度極快,每一款手機都有不同的名字,大家記住了野火、英雄、動感,卻沒記住htc,也想不起htc這個品牌到底是追求什麼認同。iPhone本身的“ i ”系列就具有極強的品牌識別,從iPhone到iPhone 4s,歷經五代的產品,新機推出速度完全不受市場環境干擾,按照步驟不斷執行品牌的複習,用精準頻率創造新聞事件的廣告效益,攻佔媒體視佔率,另家廣告投放創造話題思佔率,再透過創新產品奪得心佔率,最後以iTunes、App Store等雲科技,將品牌黏著度拉到最高,形成完整的品牌力。
定位,會影響整個企業經營的思維,如以鞋類銷售為主的Zappos把自己定位為服務業,只是剛好賣鞋子,因此雖然每個人都可以賣鞋子,但如Zappos把服務當作核心競爭力的,可說絕無僅有,也創造了獨一無二的標竿商業模式。科技管理直接決定了對科技的態度,代工式的規格堆疊已經不能滿足使用者經驗為主的科技發展趨勢,因此Apple勝Nokia與Motorola敗、Apple勝HP與Acer敗。在品牌經營層面,如果說不出你的品牌代表什麼,是一種什麼價值的認同,那又如何要別人認同你?唯有在各種行動中堅守品牌價值與品牌承諾,才能在“物”競天擇的時代,成為下一個典範標竿。

峇里島的花就像品牌產品,常佔我的心
後話:台灣次世代的科技產業新希望:雲端產業,必須朝向「科技服務」方向邁進,如果只想著「科技功能」,那恐怕只會淪為下一個“慘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