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自我認同與組織認同

王室的興衰取決於人民對王室的認同度
近期讀到了一篇論文談到一個大家早知也認同的現象,但實際上卻不知從何而來,學理依據為何。例如前一陣子的新聞:六輕工安頻發意外,台塑集團內部士氣低落。why?雲林麥寮的廠區發生事故,為什麼連帶造成台北的集團員工受到影響?甚至員工彼此也不相識,也少有業務往來,唯一相同的就是同一個企業,但這樣同一個組織的作用力,究竟是影響在何種層面,又是如何作用?是真的有影響還是新聞亂報?某一方面來說我們潛意識都認同新聞的說法是對的,但又說不出所以然。這篇論文剛好就是詮釋這個現象:Organizational Images and Member Identification,剛好因為讀了Dutton與Duckrich兩位作者的另一篇文章:Keeping an eye on the mirror:Image and Identity in Organizational Adaption. 因此多讀了這篇,整體來說是一整個的概念延續。整個來看,Keeping...篇由實務案例的Case Study開始,探討組織、組織成員、外部環境三個元素之間的互動,組織在面對外在環境變化時,因為內部員工感受到外部訊息的反射,而產思考與行動的改變,進而使組織改變。其中一個重點是:組織成員必定會受到組織形象的影響,不管是好的或壞的。這個概念就延續到下一篇Organizational...。實際上建議同時一起讀會更能了解作者要說明的重點,並且實際應用的面向,藉由案例、模式、模型,到推論,非常完整的研究過程。

前面提到的觀點,論文主要的解釋是:個人若對組織高度認同,則會讓組織形象取代自我形象,尤其是組織形象具有特殊識別及提升個人價值特性。意思是「我」的形象會弱化,「台塑人」的形象會強化,所以當“台塑”這個形象受到打擊時,就如同個人受到打擊,因此會產生士氣低落現象。這觀念反面也解釋同一組織為何有人卻不會感受到低落,最可能的原因就是“組織認同度很低”。另一個我想談的案例就是「王品集團」,藉由高度信任、利潤分享、積極內規來塑造強勢的企業文化,從篇論文的觀點來看,王品的企業文化就是要打造極強的組織認同度,目的是為了引發更高層的“組織公民”行為,由治理、管理,進化到自理,有點無為而治的味道,連鎖企業集團大到一個規模後,已經超過創業者“人治”的極限,如何讓組織基業長青,必須思考讓每個人都可以自我管理。


以前總認為企業形象廣告是拍給外部利害關係人看的,用意是塑造出優質形象,投射在選擇企業產品服務時的潛意識價值判斷,但這篇論文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就是組織內部成員會藉由外部反射,接收到外部輿論隊組織的意見與評論,進而產生新的組織內部反應。組織對外部進行形象建構的同時,也間接重新凝聚組織內部的認同感,增加組織內公民行為與合作行為,但文章中也談到,高度認同感的組織有粗暴對待下屬的現象,讓人聯想到軍隊或 軍校等組織,早期幾乎都有“內規”的現象,看來這幾乎是普世相同的一種現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