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聯合晚報╱記者鍾張涵於2013.10.27發的「支付寶」 帶著我的憂慮來。
全篇可以看到在這個資訊科技業裡的受訪者,對外談的完全不以規格與技術為主軸,幾乎全篇都在談科技與生活的交織,透過技術來創造新的生活體驗。例如文中的談到如何運用支付寶來完全取代實體金錢,一般認知可能仍侷限於網路購物,或像悠遊卡一般儲值購物,但從實際生活層面來看錢的流轉,你可發現錢的角色非常多元,絕對不只是單純購買行為,包含人跟人借用或償還、贈與(零用錢)或打賞(小費),同時在網路購物行為理,見面交易也是常有的形態,這些都是實體金錢流轉的方式之一,也是目前已知電子錢包僅供支付角色的未滿足之處。阿里集團說,從此以後,人們看電影不怕大排長龍、地鐵買票不怕沒零錢、吃飯AA制不怕掏錢傷感情、打麻將不怕收到假幣,就連到路邊攤,只要雙方都用支付寶,就不怕老闆用收過錢的手做煎餅。很生動也很有意思,小吃攤不會有刷卡機或悠遊卡讀卡機,但老闆一定會有手機,只要手機支付寶App對傳就完成了交易,太棒了。
阿里巴巴首先看到的是人的行為與經驗,從生活中展開問題,再運用技術去提出服務解決方案。支付寶從早期的第三方支付的網路交易保障性角色,逐漸轉變為數位金融的巨摯,可以想見,未來公司發薪水後,許多人都會把錢直接轉入支付寶,人並不會因為銀行帳戶能存錢而產生依賴,反是支付寶能用錢而產生依賴。何況支付寶的帳戶還能自動投資。透過holistic product design、service design、Ux design的觀念來引導科技進步,而非盲目的追求效率與擴張,重新定位科技是用來服務而非規範人的企業發展目標。
第二篇為聯合晚報╱記者嚴雅芳於2013.11.12發的實體店面 成網購「試衣間」。
這篇可說是雙11之後的欣羨文,重點在於提到了一個我們知道、會做但從沒被滿足,有時甚至會很不好意思的需求:去實體店試用試穿後回較便宜的網路店消費。網路購物不能接觸到實體商品當然是一種缺點,但方便的退換貨及有信譽的賣家有時能降低這種未知的風險,總而來說,若可以先去實體店面確認同樣商品則更能放心。可是這種麻煩A服務卻向B購買的行為,常常會讓人感到尷尬,因為我們自己也期待努力是有所回報(業績),這部分變成一種可以做不能說的秘密,甚至會造成消費者的消費壓力,對品牌產生迴避的心理暗示,最常見的狀況就是:上次試一堆結果去網路買(或沒買),真歹勢,怕又遇到同店員還是不要進去好了。這應該是許多人都有的經驗。但阿里巴巴大膽的逆向操作,光明正大把實體店變成試衣間。
阿里集團副總裁喬峰表示,雙11亦成為未來商業的風向標。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Uniqlo、GAP、IT、玩具反斗城、寶島眼鏡、銀泰、海爾、鄂爾多斯、宏圖三胞等300多品牌旗下的三萬門店作為天貓雙11的「試衣間」。這些門店覆蓋中國300多城市1000多個縣。消費者可線上下載體驗條碼,隨後在天貓購買。對這些連鎖店來說,只要是銷售就是好銷售,不管是從實體或虛擬通路,同時,消費者在網路上看好款式並去實體通路試衣時,也許會看到更多網購沒賣或其它更多的打折商品,何不大大方方的拉消費者進門?今年的雙11,給了更多需時相生的行銷創意,重點是滿足了消費者實際的需要,提供了便利與阿里、品牌、消費者三贏的局面。
由於新聞說明不完整,無法完全確定其中的機制,若試完整的服務的流程應可規劃為:網路搜尋看樣、安排預約要何時去哪家店試衣、輸出列印或傳輸體驗條碼到手機、去連鎖店讓店員掃描確認體驗條碼、店員直接拿出預約的樣式與尺碼試衣、現場可以進行店面付款網路預購或提供條碼自行手機掃描。這個過程或許仍未完美,但如許多論文研究均指出,人的經驗與需求是連續的與綜合的,但目前大部分的機能或服務都是片段與單一的,期間的落差與未連接之處,就是莫大的商機與利潤。
阿里巴巴從早期的工業產品與零組件供應商網路搜尋平台,單純的工商資料蒐集者角色,到當前網路銷售與數位金融的領頭羊企業,阿里巴巴靠著不斷滿足廠家企業需求(原物料資訊)、滿足中小型賣家需求(擔保、認證)、個人消費需求(支付寶),到現在甚至轉向提供數據鍊給物流企業以改善運送情況,阿里巴巴很明顯的它不是製造,它也不直接介入賣家銷售,它只在乎如何透果妥適設計,把各個失落的環節串連起來,讓人的經驗與感知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