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落花流水,水流花 |
也沒有大徹悟,也沒有醍醐灌頂,只是越來越強烈的認為,設計不能空談,不能缺乏前端資訊的導引,某一方面來說我認為設計師應該企劃設計階段就要整合市場、行銷等資訊,共同策劃產生對產品本身價值的願景。而非設計好了以後叫市場、行銷想辦法打廣告賣出去。上次看到一篇文章提到SONY的設計師,一年有一半的時間在世界各地旅行去觀察 END USER使用相關產品情形,去拜訪各大學來了解這群未來主人翁對相關產品未來的期望,去實地瞭解世界各地消費者對公司產品的報怨,回到日本之後將這股能量釋放出來,經由各個不同設計、市場、企劃人員討論之後,整合成一種產品的核心價值策略,才能有資格提出企劃案,訂立下一年度甚至下一個五年的設計創新企劃。是否用更高的企業經營層次來看待“觀察”這件事?今天在時報周刊 (1482期) 看到另一篇報導MUJI的專題,文末提到:沒有設計的設計,更是最高境界的創意,其破解之道則是仰賴大量的生活經驗作發想。例如,為了研發收納櫃,工作人員拍了厚厚兩本的各大學女生宿舍,歸納出最需要的使用功能,並在網站上徵詢消費者最想要的產品,只要在18天內得到300名網友的連署,就將他商品化 ( 以上引自周刊內容 )。或是韓國流行服飾產業的巨人“衣戀(E. Land)”,它對時尚敏銳的快速變換,來自於每天有專門的人在各大人潮匯集地鬧區,大量拍攝有個人設計感、混搭穿出自我流行風格的年輕少女,從中去發想去感受流行風潮的變化,再快速的設計製造出符合潮流的流行時裝。又或是西班牙時裝巨擘ZARA,用今天全球銷售的數據作為明天設計方向的指導,成功創造“快速時尚”風潮。不管是扎根研究、典範紀錄、POS回饋,都是一種真實的“觀察”。
南庄,藍天白屋綠地 |
老實說個人非常震撼,因為人家是實實在在的將社會情報導入到設計之中,實實在在的Design for aspiration,不像台灣很多大廠依然只是依靠設計師自己的想法,期望設計像水龍一樣一開即流,不願意花時間與資源做實實在在的市場情報研究,不願意花資源讓設計師了解真正的終端使用者回饋。我還記得在創意市集這本書中,某篇有一位Design Maker說了一句非常讚的話:Direct contact your target custermer is fantastic.在倫敦的跳蚤市集裡,Design Maker常提到他們改善產品與設計新產品最主要的靈感都來自與顧客的閒聊,就如同Muji的設計師去主動搜集廣泛的生活經驗一樣,我想我必須大聲的喊出:拜託,別以為每個設計師都是天才,都很有sensitive,設計創意都可以揮之即來,而且都還可以保證符合大多數消費者需要!不一定都是要靠設計師自身的能力的啦,設計也可以藉由良好的模式或方法,很仔細的發掘問題、趨勢,同時藉由研究或分析歸納,進而創造出很好的設計。重要的是,不可以再將產品設計完全推給設計師,讓設計師關在企業大門內閉門造車,好像設計師全知全能似的。讓設計師對市場、行銷、企劃情報的充分了解,好好去觀察你的使用者,你的市場和你的未來方向,相信絕對有助於設計師設計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好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