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工作之餘,想要順勢轉換自己的工作種類,工業設計或許是許多人眼中的正熱,但我覺得也是到了仔細思考它的極限的時候了。一般來說,國外的設計師從日常生活的涵養,不斷的補充了設計養分,成為設計生活,生活設計的良性循環,台灣的設計師則習慣被操出好東西,改了改修了修,改了又改修了又修是家常便飯,不斷重工的結果也造成工時不斷的延長,最後的決策也往往是元素的斟酌與機構製造的制肘,脫去了設計的根本精神,重複與疲倦下的腦袋高熱,無情的烤焦了創意,台灣設計成為午夜壓力下的焦慮。
追究台灣設計為何那麼容易被修正,除了被認為是"容易"的之外,與外型感觀常是見仁見智的有關,還記得某大平面設計師曾說過:大家都認同的設計稿一定醜,還好他已經是大師了,可以用專業的保護傘,護住自己的作品,但一般設計師呢?上面那些人叫你改方的,你一定不敢改圓的,改完圓的,還是改成三角的看看,我想設計師也是只有笑笑回去加班而已,最初的設計構想因為缺乏一些可以被論述的價值,而不斷的成為箭靶。
這種能被論述的價值,電子電機回歸到功能、機構回歸到生產製造、設計則掉落到曖昧的漩渦,可能是模仿ipod、可能是可愛、可能是科技感,莫衷一是。當自己也不明確時,這個論述的主導權就會被他人搶走,或成為另一種論述的附庸。若問我如何確保設計的論述主權,我先要反問這個設計的立足點在哪?我自己認為,設計的立足點最好是自己所開發統整出來,不是依靠在某一種價值之上,才能在各種情況中妥善判斷。例如廣告業界常針對某一個客戶,有厚厚一本的比稿履歷,裡面詳細記載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慢慢逐漸摸清楚某一個客戶的口味,將失敗的風險控制到最低,當下一次的競稿時,裡面的資訊都是形成成果的基礎,也是捍衛設計的根本論述。
設計人或許會不屑的說:設計是靠創意。是的,沒錯,但這些創意並非天馬行空,而是植基在某一些有力的基礎之上,例如這家公司的老闆另類意識形態的風格,就不要由中規中矩開始,讓創意一開始就由對的方向茁壯,也讓自己的創意,一開始就受到適當的保護。
追究台灣設計為何那麼容易被修正,除了被認為是"容易"的之外,與外型感觀常是見仁見智的有關,還記得某大平面設計師曾說過:大家都認同的設計稿一定醜,還好他已經是大師了,可以用專業的保護傘,護住自己的作品,但一般設計師呢?上面那些人叫你改方的,你一定不敢改圓的,改完圓的,還是改成三角的看看,我想設計師也是只有笑笑回去加班而已,最初的設計構想因為缺乏一些可以被論述的價值,而不斷的成為箭靶。
這種能被論述的價值,電子電機回歸到功能、機構回歸到生產製造、設計則掉落到曖昧的漩渦,可能是模仿ipod、可能是可愛、可能是科技感,莫衷一是。當自己也不明確時,這個論述的主導權就會被他人搶走,或成為另一種論述的附庸。若問我如何確保設計的論述主權,我先要反問這個設計的立足點在哪?我自己認為,設計的立足點最好是自己所開發統整出來,不是依靠在某一種價值之上,才能在各種情況中妥善判斷。例如廣告業界常針對某一個客戶,有厚厚一本的比稿履歷,裡面詳細記載每一次的成功與失敗,慢慢逐漸摸清楚某一個客戶的口味,將失敗的風險控制到最低,當下一次的競稿時,裡面的資訊都是形成成果的基礎,也是捍衛設計的根本論述。
設計人或許會不屑的說:設計是靠創意。是的,沒錯,但這些創意並非天馬行空,而是植基在某一些有力的基礎之上,例如這家公司的老闆另類意識形態的風格,就不要由中規中矩開始,讓創意一開始就由對的方向茁壯,也讓自己的創意,一開始就受到適當的保護。
簡單來說:如何讓自己的設計適當的披上盔甲,是大家要努力的目標。